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记者观察:普惠金融,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还有多远?

时间:06-09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173

记者观察:普惠金融,从“有没有”到“好不好”还有多远?

  中新经纬6月9日电 (魏薇)“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的账户拥有率、储蓄及信贷参与率,数字支付使用率等多项普惠金融指标,已经高于世界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如果从普惠角度来看,还可以看到很多薄弱环节。”8日,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浦江夜话”上,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指出,普惠金融的下一步是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延伸。  金煜以打车软件举例说:“大家用完觉得非常方便,但是它会对一些不用或不熟练使用智能手机的群体产生挤出效应。”  他认为,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就要求金融工作要重点关注薄弱环节,比如贫困地区、小微企业、老年群体,努力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提升全社会群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完善金融服务手段和方式,避免出现技术模式导致的服务质量“贫富差别”。  金煜的观点也得到现场嘉宾的认同。蚂蚁集团董事长井贤栋指出,小微信贷服务正进入一个新的更高质量发展阶段,小微信贷服务之前主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要追求质量和规模并重,同时解决“有没有”“好不好”两方面的诉求。  在井贤栋看来,“有没有”解决的是小微信贷依旧存在的结构性不平衡问题。相对于“专精特新”等政策鼓励的中小企业,相对于一线二线的城镇地区,大量正在数字化升级的传统行业、服务业以及更偏远更下沉的农村地区的小微经营者,普惠金融的供给仍有不足。“好不好”在于如何利用技术创新实现对千行百业的洞察,从而让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小微经营者的个性化、定制化需求,能够得到智能精准的匹配。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表示,共同富裕已经进入到了全面实施、全面行动的新阶段。因此,普惠金融正利用政策和科技的力量向边际人群、边际主体的金融拓展,毫无疑问这有利于共同富裕。  “在共同富裕中,虽然扶贫依然是很重要的手段,但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显得尤其重要。”刘元春介绍,一般标准认为,年收入在10万至50万元的是中等收入群体。目前中国这个群体规模达1.4亿户,总人数达4亿人。要稳住中等收入群体,金融就显得非常重要。重点在于要对占中等收入人群61.1%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进行大量、直接的金融扶持,其中普惠金融很重要。  刘元春进一步指出,以小微、个体工商户等民营经济为载体的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很强的脆弱性和易变性的特征。  他认为,去年由于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疲软,加之资管体系的变异特别是理财产品,导致中产阶级受损比较大。普惠除了要进一步下沉、全面扩容,同时要为新兴阶层的财产性收益和经营性收益提供金融赋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安全性资产的提供和扩容。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容和未来基础的夯实,需要金融来进行扶持,也需要普惠金融拓展边际,扩容总量。  国是金融改革智库首席专家刘胜军提到,就中国当前的情况而言,金融领域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来更好推动共同富裕。比如需要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让金融资源尤其在国有和非国有部门之间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二是资本市场融资比重需要得到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更加有利于创新型的企业融资。三是居民投资渠道还不够充分,现在居民财富过多集中于房地产,未来需要开辟更多保值增值渠道。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理事会联席主席兼院长贝多广表示,当下,中国普惠金融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最大的希望在于数字普惠金融。  贝多广认为,普惠金融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不仅包括普惠信贷,还有普惠保险、与气象指数相结合的期货产品等。普惠金融就是要让整个金融体系都具备包容性,能帮助到中等以下的弱势人群。(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魏薇:vivi1257@163.com)(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责任编辑:常涛 李中元【编辑:徐世明】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